康复中心。
开展特色医疗合作。
海勃湾区中医医院。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近年来,海勃湾区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成效显著,并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荣誉。特别是去年以来,投资1.5亿元的区人民医院主体封顶、区疾控中心建成投用、凤凰岭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开诊……标志着百姓就医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
今年,海勃湾区以提高诊疗服务能力为中心、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主线、为百姓办实事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各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建设防疫体系、改进工作作风、推进重点工作”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多措并举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海勃湾区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全力提升医疗队伍素质。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海勃湾区引导各医院采取“两步走”,一方面“走出去”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是“请回来”对口协作。今年,海勃湾区中医医院选派骨干医师、护士赴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地坛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地进修学习;在继续加大与北京、上海等知名医院对口协作的同时,又与北京广安门医院、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内蒙古国际蒙医院达成合作意向。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医院发展必经之路,“用数据多跑腿、让患者少走路”是现代化医院的未来方向。今年,海勃湾区不断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促进各医院向智慧医院迈进,不仅实现了患者自助充值、挂号、查询、检查结果打印和住院床旁结算便民服务,还改进了医院结算系统,实现跨省、跨市医保不备案直接结算,患者无卡(医保卡)直接结算功能;新建异地备份数据中心,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数据互传互通,为无纸化医疗和智慧型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区中医医院与中科院中医科学院建立的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现已完成首批科研数据分析,预计将在2年内将取得阶段性成绩。
海勃湾区积极加强区域医共体建设,由区人民医院统一对新华西、林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区中医医院统一对新华、凤凰岭、滨河、海北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统一核算、统一带量采购、统一人事管理”的三统一管理,构建利益、责任共担模式,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基层,形成以利益为纽带,成为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推进区镇村一体化管理的共同发展模式。同时,筹建医疗技术服务队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巡诊、轮诊活动。医共体的试点建设,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患者在基层就诊比例明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诊疗服务双向转诊比例明显提升。
注重防控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今年,海勃湾区持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家庭签约服务的履约质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全面启动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与管理,切实做细分级诊疗工作,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统筹做好新冠、流感、布病、艾滋病、鼠疫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促进以防融合。
为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海勃湾区医疗卫生系统制定完善了监测预警工作方案和人员环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检尽检工作方案要求,建立了预警机制和风险研判机制,做好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应检尽检工作,全力排查风险隐患。与此同时,海勃湾区加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与疾控能力建设,完善区疾控中心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引进疾控专业防疫人员、争取资金投入提升疾控中心检验能力与相关应急物资储备;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做好鼠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海勃湾区还积极建设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评估预警、反应机制,实现传染病报告的动态性、实时性和网络化管理;严格执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及零报告制度,明确各网络直报单位责任人、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发生突发事件及时进行网络监控,并及时上报;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压实属地和部门责任,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利用,切实提高全区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的能力。